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发现有的人工作了十几年甚至更长,一遇到问题就慌慌张张,不知道从何下手;同一个问题,一个干了没几年的人,处理起来倒是不慌不忙,得心应手。有十几年工作经历的老手处理一件事还不如一个干了没几年的新手,原因在哪里?当然是能力和经验上的差别。按理说老手应该经验丰富,为何遇到问题还不如一个新手?因为有经历不等于有经验;因为经验不都是从亲身经历里来。
那么经验是怎么来的呢?大体应该是三个途径:
1、通过回顾与总结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把自己的经历提炼成经验。如果不定期的回顾与总结自己亲身经历,经历不会变成经验。一般而言,惨痛的教训会形成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会让你不再掉到同一个坑里,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如果只有经历过惨痛教训后才知道这件事以后该怎么做,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自己痛过的教训和成功的案例都归纳整理,记下来,随时翻一翻、看一看,刻入脑子,经历才会升华成经验。
2、观察记录别人的办事方式,通过思考,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有些人见的人多,与人沟通的机会也多,但从别人身上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却很少,原因在于没有琢磨人家遇事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方式,也没去想换了我会怎么处理。按我的处理方式来做会是什么结果。只要没有这个提炼的过程,哪怕阅人无数也受益甚微。不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3、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古往今来对读书这件事赞赏有加的文章很多。如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用浩如烟海的古典名籍和名人传记来承载。世事轮回,今天的事往往都是历史的重演。贤明君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汲取前人的教训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大政方针。普通人在处理大事小情的方式、方法大体也是如此。你从书中读到的这些经验与教训总会对你日常事务的处理提供帮助。
尤其对于搞技术的,总有人说现在都啥时代了,还在强调看书。遇到问题从网上找,要什么有什么,啥问题都能解决。真是这样的吗?哪怕就是做一道简单的蛋炒饭,平时从不下厨的人,临时从网上学着做跟上过南翔技校厨师班,读过厨师培训教材的人做出来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现在大型企业和部门还有图书室。人文历史类、企业管理类、专业技术类书籍琳琅满目。即便是互联网、信息化等这些新型行业的技术人员都还在坚持读书充实自己的技术底子,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没有储备哪来的自信?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我们这一批人的常态。
具备了更强的技术实力,具备了更多维度的看事做事思维,你会发现你与客户沟通会更通畅、更自信;你会发现你的团队成员更服管;你会发现你的工作更高效;你会清晰的知道你该做哪些事,又该把哪些事交给你的上级或下级。你会发现你原来的忙是忙乱低效而不是忙中有序。
网上有传某大学校长说的关于为什么要读书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人为什么要读书?无知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你触碰过的那些文字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的帮你擦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书便宜,但不意味着知识廉价,虽然读书不一定功成名就,不一定能让你锦绣前程,但它能让你说话有道理,做事有余地,出言有尺度,嬉闹有分寸。读书和赚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前者让人不惑,后者让人有尊严。”
以我自身的经历来说。首先,自我回顾与总结所获得的经验对我自身的影响比较大,近十几年来,每周总会找一个时间理一下这周定的工作计划是否完成?想一想下周要做什么事?另外就是反思这周在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不管是对外与人沟通,还是内部管理,细到与员工沟通后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问题出在哪里等等这些都会去反思和总结。
其次,借鉴他人的经验。我在设计院工作了十年,这十年里有三个人对我影响深远。第一个是当时设计院的院长。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点:一是他考虑问题走一步看三步的深谋远虑;二是他把设计院打造成一个没有明显上下层级关系的融洽氛围;三是以严厉的态度对事,以包容的心态待人。
在待人接物,尤其是处理客户关系,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当时的副院长。这是一些细小的东西,比如给不同层级的人汇报材料怎么写?遇到问题和困难,在什么情况下面谈;在什么情况下发邮件;什么情况下打电话。见客户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处理不同的事,面对不同的人汇报材料要怎么写?面谈前要做哪些预案?包括衣着、言谈、举止、甚至去了以后坐什么位置、会谈的时候的语气、语调等等。拜访客户或开会,提早多长时间入场、坐桌子的那一边、给专家们准备什么小礼物;即便是在有委屈,遇到不公的情况下,如何平缓自己的情绪,采取变通的方式达到目的等等。当然这一些他不会一一指导。是通过观察、思考、总结,把他的经验变为我的经验。
还有一个人就是我当时的所长。从他身上学到的主要是内部管理方面的。这人不动声色,平时也不大说话,开会也没有长篇大论。但所里的每一个人都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主要是以理服人、以数据说话。公平、公正、公开的待事对人,他没有说谁是他的人、谁跟他走得近就偏向谁。
十年前,我回到紫光通信,最开始是我和钱总两个人管,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后来周老师来了,我们三个人之间共事是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就事论事不回避分歧,但绝不相互抱怨。我们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求同存异。
在读书方面,我做得很不够,哲学方面涉猎得不多;国学经典也没有系统的看;企业管理的书看了一些,但看得确实太少。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勉,一起来读书。
总之,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无外乎自我总结,借鉴旁人,博览群书三个途径。